文言阅读题误因例析

2023-05-12   来源:高考满分作文
一、人事不清,张冠李戴

  即命题者故意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乙做的事放在甲身上而造成干扰。

  例如2000年高考第15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对照原文,就会发现“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是指胡质帐下都督对胡威“少进饮食”,并非胡威本人;“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则是作者的评述,讲到胡质父子二人名声很大,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两者均属张冠李戴;排除含有此两句的选项,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做题时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才能准确答题。

  再看2000年高考第16题C项:“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该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细察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可C项却说成是帐下都督“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而“弄巧成拙”,明显是张冠李戴,不合文意。

  二、时事颠倒,前后杂糅

  即命题者有意把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而造成干扰。此类与前类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事不同。

  例如1999年高考第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此项表述错在把两件事混说成一件事,在时间的顺序上也有混乱之处。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是“革除旧弊”;而前者是为灾荒谢绝善意,后者则说的是苏琼“迁丞,行徐州事”,革除淮禁旧弊,而非“冒着获罪的危险”。此项前后杂糅,颠倒时事,容易致误。

  高考文言题总是叙述传主在不同的年龄、职位上做的一件件事,只有弄清了事件的前后关系,做题才会得心应手。

  三、歪曲概念,混淆是非

  即命题者故意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而造成干扰。这主要是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而致误。

  例如2002年高考第15题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是李广自己说的话,刀笔吏是指诉讼的官吏,原句意思是“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非“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属明显的误解概念,造成混淆。

  又如2001年春招第16题A项:“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量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选项中“郡中上司求情”系对原文信息“郡吏为叩头请,不许”的歪曲,“郡吏”即郡中差吏,显然不是上司。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无中生有,以假扰真

  即命题者想当然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扰真而造成干扰。

  例如2001年高考第16题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选项中“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于文无据,纯属无中生有;而原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派富豪去贿赂燕军将领,假装乞求燕军攻破城后不杀自己”,以此麻痹燕军,而最终“燕军由此益懈”;可见并不是“打入敌军以作内应”。

  五、错连因果,产生混乱

  即命题者无来由地把甲事件(或乙事件)说成乙事件(或甲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而造成干扰。常见标志性词语有“以致”、“致使”、“由于”、“从而”、“因此”、“所以”等。

  例如1997年高考第19题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的“为此”表明高宗是由于狄仁杰有关尧舜的一番话才改变主意接受谏劝的,其实对照原文,就会发现高宗真正改变主意是狄仁杰说到法令无常全国上下无所适从之后,而并非选项中“为此”的“此”,这正是错连因果产生的混乱。

  六、以偏概全,形成错解

  即命题者有意遗漏文中有关内容、观点导致归纳、概括不全而造成干扰。

  比如1993年高考第18题:从姚崇三次谈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协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齐心协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姚崇三次谈话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找出其中的异同来。所谓三次谈话,一次是崇“奏”,一次是“移书诮之曰”,一次是“对曰”。姚崇“奏”所说的意思是:应当以力除蝗,民众对除蝗“必不惮勤”;除蝗的方法是一边焚烧,一边掩埋;除蝗要听从命令。“移书诮之曰”的内容是:反对以德除灾之谬说,不除蝗就不会有收成;核心还是以力除蝗。“对曰”的内容是:反对“腐儒泥文”之谬,主张适应权变,举例说明不除蝗的严重危害。综观三句话,就会发现题面的共性是“以力除蝗,反对以德除蝗”,再结合姚崇的个性“反道适权”,有正确方法“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就会明白ABC三项均属以偏概全,自然找到答案。

  七、夸大事实,导致谬误

  即命题者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而造成干扰。

  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题A项:“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审视原文信息,可知李若水虽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但并未夸大地说是他导致金人长驱直入侵略的事实;再有后面的“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也不对,原文是“章再上,乃止”,“再上”是“两次上书”,而不是“当即”,这也是夸大的说明。这种字面上有、实际则无的事实,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除此之外,还有选项间自相矛盾、分类组合不当、把已然说成必然、正误连排等造成的干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必须善于整体把握,强化语感,抓住题干,读准读全,借助注释,迁移知识,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筛选信息,准确判断,高考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文言阅读题误因例析

http://m.rzshzz.com/youxiuzuowen/296482/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199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旅游学概论(专升本)试卷参考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时事开卷(3月1日-15日)

高考满分作文

2005届高考总复习压轴题:语言运用题预测

高考满分作文

文言阅读题误因例析

高考满分作文

2003年4月“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试题

高考满分作文

200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试题及答案—高数(二)

高考满分作文

2003年4月《工程心理学》试题

高考满分作文

专升本网络试题精选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专升本民法试卷样卷

高考满分作文

2004年10月自考公共关系学试题

高考满分作文